1894年,万历四十六年。
五月十九日(6月22日),在明朝对所谓“共同改革朝鲜案”严词拒绝,并再次要求日本从朝鲜撤兵之后,日本向明朝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且拒不撤兵。
于是,明朝开始调集海陆新军,准备对日开战。
六月十二日(7月14日),日本向明朝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
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而日本在与朝鲜交涉期间,一方面逼迫朝鲜否认自己是明朝藩属国,另一方面提出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强迫朝鲜限期接受。
朝鲜当局十分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不久,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六月十五日(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
六月十八日(7月20日),日本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废华约、逐华兵”,朝鲜继续敷衍日本。
同日,日本编成联合舰队。
六月二十一日(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扶植了以兴宣大院君为首的亲日傀儡政府。
日本控制朝鲜后,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明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明军。
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在原本的历史上,满清在甲午战争前,由于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既没有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也没有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还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直到三方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后才出兵朝鲜,仓促应战。
但在这个时空,早在日本出兵朝鲜、侵犯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之后,明朝便开始整军备战了,军府总参谋部也提前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七月初一日(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由此,开始了这个时空“万历三大征”的第三征——日本之役。
明朝在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日本根本没有资格对中朝之间的事务指手画脚,更不该篡夺朝鲜政权。
在诏书里,还指出对日本宣战的必要性:“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
同时,宣告天下:“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戳!”
与这份诏书相比,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诏书中所说的胡言乱语,就不值一提了。
而从明朝的诏书中也可以看出,明朝这一战的目的,不仅要将日本从朝鲜驱逐出去、维护明朝对于朝鲜的宗主权,而且还要对日本加以惩戒、维护大明宗藩体系的秩序,彻底确立大明在东方世界的统治地位。
在宣战的同时,明朝还发行战争债券,以筹措战争经费。
而明朝军府总参谋部制定的作战方针是:以朝鲜、日本本土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以期让日本首尾不能兼顾。
左侧北路,由杜松率领陆军,从辽宁省出发,由陆路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左侧南路,由李如柏率陆、海两军,从山东省出发,由海路登陆朝鲜南部,切断入朝日军与本土之间的联系,歼灭入朝日军;
右侧北路,由马林率陆、海两军,从白山省出发,由海路进攻日本北海道、本州岛西侧,威胁日本东京;
右侧南路,由刘铤率陆、海两军,从福建、浙江两省经琉球国出发,由海路登陆日本九州、四国两岛与本州岛东侧,威胁濑户内海沿岸。
这四路大军,每一路都准备了超过10万的陆军兵力,且都有中亚战场的实战经验,只等夺取制海权后便可投入作战。
海军不但有北方白山、山东等省的舰队,还有从南方各省以及南洋都护府抽调过来的。
这一战,明军投入的总兵力超过50万。
而此时,日本的全部兵力也不足30万。
因此,这个时空的日本,这场国运之战,注定是要输了。
九月初十日(10月8日),十万东学军集结参礼驿,再次起义。
而在此之前,明朝海军已经在黄海海战中,将日本联合舰队重创,让日本失去了制海权。
因此,在左侧两路明军与东学军的夹击之下,入朝日军和亲日傀儡政府指挥的朝鲜官军,很快便被全部歼灭,亲日傀儡政府也被推翻。
至此,这个时刻甲午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
兴宣大院君不甘心做日本的傀儡,表面上命令东学党解散,暗地里却派人向东学党传达密旨,要求其立刻起兵驱逐日本人及亲日派,因此没有受到责难。
但对于朝鲜国内的亲日派,明军则在东学党等朝鲜亲华派的帮助下,全部清洗了。
明朝还让朝鲜东学党组建新政府,对朝鲜进行君主立宪制改革。
另一边,入朝日军被全歼的消息传回日本,日本举国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
主战派主张全民皆兵,在日本本土与明军拼个你死我活;
主和派则要求处置发动战争的人,并向大明称臣纳贡,成为明朝藩属国,以求得明朝的谅解,并接受的明朝保护。
日本天皇一方面让主战派准备在本土进行决战,另一方面也派人去前往朝鲜,试探与明朝和谈的可能性。
然而,明朝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明朝此次出兵,开销巨大,还专门发行了战争债券,此次战争中的所有开销,以及朝鲜的损失,日本都要赔偿;
第二,在赔偿偿清之前,明朝不接受日本成为明朝的藩属国,也不会给日本提供任何保护,西方列强的在这段时间都侵略,日本要独自承受;
第三,日本要将发动此次战争的人全部处置,日本天皇也必须当着东西方各国使者的面,亲自宣读罪己诏,保证不会再侵略明朝的藩属国。
这三个条件,每一个都让日本无法接受。
于是,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明朝右侧两路大军改威胁东京和濑户内海沿岸为登陆作战,同时,左侧两路大军合为一路,齐攻日本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