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1782年),王守仁被谪贬至贵州龙场期间,突然顿悟。这也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不过,因为前朝已经出现了阳明心学,还有以王艮、李贽、何心隐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将阳明心学发展成为显学,所以在这个时空,王守仁没有再悟出已经有的阳明心学。
他在前朝阳明心学的基础上,结合东西方的启蒙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心学,提出了更加具有进步性的观点。
并且,由于不知道前朝有王阳明这个人,王守仁还给自己取号“阳明”,以此明志。
谪戍期满后,王守仁得到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赏识,还在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立下军功。
虽然在朱厚照在位时,他的功劳被剥夺了,但朱厚熜继位后,还是给他加官进爵,后又加封他为新建伯,并予世袭。
嘉靖元年(1798年),王守仁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嘉靖三年(1800年),王守仁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
嘉靖四年(1801年),在绍兴阳明书院,王守仁的弟子也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当时,杨廷和还是大明的内阁首辅。
杨廷和是支持程朱理学的,对于陆王心学并不认可。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加上王守仁和他的弟子四处讲学,心学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由此,也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自我革新。
嘉靖六年(1803年),西南地区羁糜所土民造反,王守仁率兵征讨,很快便平定了叛乱。
嘉靖七年(1804年),王守仁因肺病加重,上书告老还乡,但离开西南、行至江西时,便病逝了。
在王守仁门下,有一弟子名为王艮。
他生于成化十九年(1759年),家中世代为佃户。
弘治十五年(1778年),他随父王守庵经商至山东,拜谒孔庙时,得到很大启发,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
于是,将儒家典籍置于袖中,日日诵读,颇有心得。
因他善于经营,把家里的生意打理得很好,很快便成为富户。
正德十六年(1797年),王艮远赴江西,投入王守仁门下,执弟子礼。但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经常与王守仁争论。
嘉靖二年(1799年),王艮北上入京,沿途讲学,受到各方重视。
王守仁闻讯,大为震怒,想召他回来“痛加制裁”,但已鞭长莫及,他的学术思想已流传四方。
嘉靖五年(1802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的邀请,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求学者纷至沓来。
由此,逐渐开创了新的泰州学派。
与阳明心学同样的,泰州学派也是在前朝出现过的。其中的观点,自前朝流传下来,不需要王艮再重复提出。
但前朝的泰州学派,虽然还有观点流传下来,但本身却已经消失了。
王艮在前朝泰州学派的基础上,同样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结合东西方的启蒙思想,提出了更加具有进步性的观点。
王艮的门徒以平民百姓居多,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但也不乏著名学者如徐樾、颜钧、王栋、王襞、罗汝芳、何心隐等人。
嘉靖十九年(1816年),王艮病逝。
他一生布衣,拒绝入仕。他的学说也被斥为“异端”。
但他留下的泰州学派,却在日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变革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而泰州学派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何心隐、李贽两人。
当然,这些就是后话了。
嘉靖三十二年(1829年),就在明朝平定“张格尔叛乱”的这一年,英印政府在鸦片上的税收超过100万英镑,占英印政府岁入的十分之一。
而对于中国来说,鸦片的输入,不但让中国每年有高达600万两的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还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
从嘉靖二十四年(1821年)到嘉靖三十七年(1834年),明朝颁布八次禁令,禁止鸦片的输入。
但由于鸦片的利益巨大,鸦片贩子们通过偷运、走私和贿赂、收买地方官吏等各种方法,绕过这些禁令,继续往中国输送鸦片。
由于只有获得官府批准的商人才有正大光明出海的资格,于是,很多没有出海资格的人,搞起了走私,将中国生产的商品运往海外,与欧美国家贸易。
他们从海外华人土司处制造海船、打造武器,所持武器都十分先进。
再加上,此时的东南沿海,承平日久,海防松弛,便有不少人,不满足于走私所获得的利润,直接带人上岸抢劫,十分猖狂。
明朝在派兵去关西平乱的同时,也没有放任东南沿海的海寇,同样从西南调兵前来征剿。
1831年,嘉靖三十四年。
五月,在张经领导下,由包括西南各族羁糜所兵在内,明朝从西南抽调的精锐组成的剿寇军队,大破武装走私船队,获得第一场大胜。
然而,严嵩与赵文华、胡宗宪诬陷张经,说他养寇不战、冒功请赏。
十月,张经被冤杀。
不过,自从这一场大胜之后,大明沿海的百姓,都自发组织起来,抗击上岸作乱的武装走私船队,在福建等处取得了不少成果。
大明不是满清,并不害怕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因此也没有对他们进行镇压。
在民间义军的协助下,明朝打击走私贸易、禁止鸦片输入的效率大大提高。
而英国人的利益,受收到了极大的损害。
同年秋,戚继光被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
嘉靖三十四年(1835年),戚继光被推荐为参将。
他针对“卫所军不习战”的弱点,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
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组织和艰苦训练,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夫为主的3000新军。
这支新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在几年后的鸦片战争中,“戚家军”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