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其他类型 > 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 第83章 第八十三章

第83章 第八十三章(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暮云春树 赊月色 这次我想做个人 源此一人 盛爷你媳妇是我的神 朝朝暮暮 他装乖 又多看他几秒 【综英美】这只美国甜心是我的 从寡妇到将军夫人

康熙对于研究解剖学, 个人持非常支持的态度。奈何他是皇帝,思考问题不能仅凭自身喜好。

为什么在绘制《钦定骼体全录》时要下绝对保密的命令?

因为早就预料到了众人的接受程度,像是老三这般满口仁义礼教之人不在少数。

解剖书的配图非常逼真, 开膛破肚, 血管骨骼是纤毫毕现。

如果画得不与真实情况相同, 那就失去了最初研究的意义。研究人体结构, 就是为了更好的治病。

这样的画作却与主流价值不符。

历朝历代有解剖图吗?

怎么可能没有。

最早可查的解剖图能够上溯五代时期。

烟萝子绘制了《内境图》,是将人体内脏器的大致位置标注出来。它有明显错误, 错把肝脏标在左侧、脾脏标在右侧。

时至宋朝,获得朝廷批准编写两套解剖图。

宋仁宗在位时期,朝廷给出了一本《欧希范五脏图》。不是写书人叫作欧希范, 而是被解剖那些人以欧希范为首。

当时, 欧希范是与朝廷敌对的叛军首领。他与手下被击杀后, 五十具尸体被开膛破肚。朝廷命医师与画工将这些尸体的情况画成册。

《欧希范五脏图》固然有医学价值,但它的成书原因是更极具政治震慑含义。

后来,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在位期间,名医杨介编撰了《存真图》。

杨介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不少修正勘误。比如校正《欧希范五脏图》,这套书画得很匆忙,当时没能找到多少专业名医加入编写,故而错处不少。

主动要求搞出一本解剖图,为此做了不少时间调查,在史料记载,他前往泗州刑场, 对死刑犯的尸体进行仔细观察。

《存真图》问世,被后世奉为解剖图代表作之一,更是传至东瀛等国, 对于医学发展的影响深远。

康熙看过《存真图》,在儒学盛行的东方,多数人持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杨介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着实不可多得。

肯定杨介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承,此书与如今西洋的解剖图作相比仍旧差距。

难免重意而轻形,以其中『肾通于髓图』为例子。

没有将肾脏与膀胱联系,而是着重将它与脊髓、大脑连同。是因为了摆脱不了《内经》中“肾生骨髓”一说。1

不过,从未认为杨介不敌欧洲医生。

早在六百多年前,宋朝朝廷能组织解剖编书,也能允许杨介勘察被处死犯人的尸体。

当时,欧罗巴的那片土地在干什么?

不说六百年前了,单说一百多年前还把解剖视作禁区,还把提出勘误的医生给活活烧死了。

然而,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的。

一门学科的发展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由要问大清能有一个杨介吗?能比过西洋的医生们?

康熙没有因为被金鸡纳霜救过命就一味偏向西洋学说。正如老四所言,是要取其精华,若能与中医相结合起来,岂不是妙哉。

可惜,如今真正与他理念一致的人太少。

太医院使用金鸡纳霜时畏首畏尾,更不提搞破膛开肚的研究。

不能一蹴而就地强行推广,有的错误不能重蹈覆辙。

二十岁时,强行裁撤三藩,多少有些年轻气盛了。

应该准备得更充分些,对吴三桂的反抗之心考虑得更全面些,那一场对峙就不必持续八年。

撤藩是不得不为,威胁到大清存亡的必行之事。

推行新的医学理念却没有那般刻不容缓,是该徐徐图之,最好是润物细无声。

活了五十岁,不会再似三十年前激进行事。

若说是怕被冠上不仁之名,倒也没有太多顾忌。赵祯称得史书上排在前几的仁君了,《欧希范五脏图》不照样问世。

因此,胤祉大义凛然地说在人身上动刀就是血腥残暴之行。

持有这般理论的赞同者没几个是真的于心不忍,更多是不愿被新事物的推行触动了固有利益。

尽管如此,康熙想到朝会上老三的一段段旁征博引,那种恨不得把搞解剖学的人在地上反复踩踏的样子,他真是想把这个儿子扔到护城河里静一静脑子。

很难不怀疑胤祉的品性。

十三的母妃去世,胤祉就敢公然剃头。

一个人满口的仁义礼教,把盗墓罪的罪名背得一清二楚。

对兄弟母亲的离世却是半点也不放在眼里,连表面上的守孝也做不到。

敏妃死在初秋,天气已经转凉。老三的头发多留几天根本热不着他,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剃发?

胤祉不是缺心眼的失误,而是打心眼里没将胤祥当做弟弟,甚至都没当做亲人。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康熙只能以此安慰自己。

老四就很好,敢于担责任,认了是他监管不周,导致十四与孩子们偷偷出行。

其实,以十四从小就养成的行事大胆性子,老四怎么监管也会有他照看不到的地方。做哥哥的,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把弟弟给掌控在视野范围内。

老四已经教得不错了,让弘晖、弘昐颇有实践精神,而老五家的弘昇也被带的活泼起来。这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偷跑去乱葬岗,以后只要多带几个侍卫就好。

康熙自认没有双标,因看到了希望。他的精神理念后继有人,不仅是老四,老四的儿子们也有传承到。

如此一来,需要徐徐图之的计划就能够顺利推行。不必担忧继任者改弦更张,中断了进行到半途的改革。

做皇帝的心里非常高兴,表面上的生气却更重三分。

本来就知道理学院暗暗流传《心血运动论》。原想着等此学说暗中流传一段时间,再考验一下这批学生的反应。

不曾想被老三给搅黄了。乱葬岗一事将解剖学被摆到了台面上,不如就趁机试一试众人的态度。

索性将计就计。

朝会上老三与老四已经给摆出各自论点,该让众臣也表态,顺带让国子监、理学院、上书房的这些读书人也给表态。

于是,皇上发出了几道口谕。

让列位臣工与学子畅所欲言,为了医学研究该不该在人体上动刀。

如何回答才好?

众人观察后发现康熙尚未宽恕胤祯等六人夜探乱葬岗。

十天前,皇上罢一群请罪的人驱赶走,让十四等人就此事写自我反省书。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综合各路消息,反省书被送入乾清宫后,皇上没有消火,而近些日子的朝会都是板着一张脸。

另外传出风声。

自从三贝勒爆料乱葬岗一事,皇上接连几日宿在了钟粹宫,那可不就是在胤祉母妃的荣妃住处。

似乎无不反应了一个风向,康熙更倾向于胤祉的观点。

折子该怎么写,是要考虑清楚是否与皇上对着干了。

认同雍郡王所言之人,如果坚持本心上奏极有可能意味着被冷藏,别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事实上,康熙心情挺好的。

哪怕他没兴致找荣妃,但也谈不上勉强。荣妃上了年纪睡得早,不会没话找话非要他陪聊。

趁此安静时分,默默回想新出炉的《钦定骼体全录》。

那是他主张编译的书籍,就算不能每天睡前看几页,但也能闭起眼睛复述其中的骨骼血管走势。

康熙觉得自己真是足够仁善,没有将荣妃与解剖图一一对照。而给外界释放的误导信号就是一个筛选过程。

皇上需要听话的臣子,却不是每一件事都要顺从他。何时该顺从,何时该坚持自我,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这此也是给老四送份礼物。

哪些人随波逐流,哪些人投机取巧,哪些人捧高踩低,又有哪些人毫不动摇,是能给试炼一波。

对于康熙的喜恶态度,并非谁都在乎。

胤禟从小锻炼出来了,只要他觉得想做,康熙喜欢或厌恶某件事都影响不了自己。

此次的解剖书事件,他难逃被问责,因为他是第一个把英吉利文翻译成满汉双语的人。这有什么错?

上次递交的请罪反省折子石沉大海,没得康熙的批复。

这次,康熙再让众人说一说对于解剖术持有什么看法,折子又要怎么写?

想了半天,终于找到切入点。

说起来,自己真的有错。

由于对医学不感兴趣,翻译时不太用心,好些话都是一笔带过了,没有做到四哥曾经说的「信、达、雅」。

如果最开始知道自己的译本会成为对《心血运动论》阅读理解的参考答案,一定逐字逐句用心翻译,往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胤禟极为顺畅把第二份反省折子写完,充分表达了个人对阅读解剖书的观点。总结起来一句话,「这次敢他翻译这类书籍,下次还敢,而且要做得更过分些。」

痛痛快快地写完,随便吃了顿晚饭就去裕亲王府去关心一下保泰。

解剖书流入理学院,起源于保泰与李卫的打赌。

两人还都去了乱葬岗,可以说是要直面各种言论冲击。康熙是没骂人,可也压根都没见他们。两人请罪不成,每天的课还要继续上。

理学院内部从夫子到学生,难免出现抱怨声与出现排挤行为。

其中不乏曾经偷读过书的人,指责是李卫与保泰引入了不正之风,带坏了他们。

没读过解剖书的,反倒也出现了跃跃欲试者。

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种时候借着读书之名,曾经生疏的关系反倒更好亲近起来。

早朝时,胤禟不在现场。不似老三连夜就收到消息,是天亮后才接到了四哥、保泰两边传信。后来赶去乾清宫,但没能加入请罪的队伍,就被康熙一蹄子给撅回来了。

这段时间也问过保泰有何想法?

四哥在朝会上表明了观点。看解剖书没问题,付诸实践研究也行,但需要加强监管。

胤禟认同这一观点,而看保泰还是犹豫不决,但也能够理解。

福全离世,保泰以往就不如其父能力出众,更不谈有什么实权。裕亲王府不似往日被康熙重视,此时还不顺着康熙,说不好就是被冷遇到底了。

“你别灰心丧气,上折子时真诚认错就行。看在皇伯父的面子上,汗阿玛也不会多加为难你。”

胤禩早一步到了裕亲王府,正在规劝保泰。“谁人没有做过一两件荒唐事,改了就好了。”

胤禟在晚饭后散步来此,正是听到老八的一番论调。

这话听着就不顺耳,什么叫做荒唐事?

虽然保泰弄出解剖书的初衷与搞医学造福百姓没关系,但他着实推动了这一趋势。

这种做法怎么就是错了?

过往的医学里有弊端不去改正,反而向守旧的大势服软就是对的?老八就不能把是非曲直给表达清楚了。

“八哥,你来得早啊。”

胤禟打了招呼,“怎么没去我那边坐一坐。”

这话属于明知故问。

胤禩一开始没感觉到老九的疏远,但在年后无法再似以往调动胤禟的人手,哪怕后知后觉也该明白了。

去年九月初,胤禟的那句不让郭络罗氏再调动他的任何一个人手,这话不仅是真的,而且针对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八爷府。

疏远,开始时悄无声息,要挽回也来不及了。

当下,胤禩听到老九发问怎么没去九贝子府,答案再简单不过。

他知道胤禟根本不认为翻译解剖书有错,劝老九向康熙说一句软话是没可能的。以前,老九就没在经商的事情上向康熙妥协,这次更不会了。

“九弟本就不喜听人唠叨,我何苦去徒惹你生气。”

胤禩没有戳破两人的关系不复往日亲近,语气里还带上一丝自嘲。

胤禟其实也明白老八不会再来寻他,但听了这话仍是觉刺耳。

“以前八哥不是这样说的,向来都支持弟弟与西洋人接触,可不觉得那些离经叛道。”

“经商是一回事,传阅此类血腥书籍又是另一回事,岂能混为一谈。”

胤禩没有承认他的双重标准,语气更加苦口婆心。

“九弟也要劝劝保泰为以后考虑。福全伯父去世了,保泰袭了爵位,也要担起这份责来,不能似以往般任性。”

胤禟控制住了,没有直接冷笑出声。这是保泰的府邸,不能让他难做人,就将一些难听的实话噎了回去。

经商与解剖对于老八可不就是两回事。前者能给他带去金钱,后者却会给他带去传统文士的不认同。

有利就笑脸相迎,不得利就踩在脚下,这是廉郡王啊。

胤禟没有心寒,只庆幸自己转身及时。如果依旧跟着老八,眼下恐怕也要被“好言规劝”。

自己不愿意也没关系,毕竟康熙的父爱是有限的。

少一个皇子去分,对于胤禩来说也不是坏事。而没有康熙的认同,多一个弱势的弟弟对胤禩就更不是坏事了。

这种想法或是过于阴暗。

胤禟没有再想,说到底不愿意将曾经的美好记忆全部抹杀。如果所有的往事都被解释成利益得失,岂不是显得自己也很失败。

“来都来了,一起喝一杯。”

保泰打圆场,今年春节就知道胤禟与胤禩的关系大不如前,可不想让两人在自家争执起来。

对于两人的不同来意,其实也心里有数了。

胤禟没有勉强他必须一起支持解剖术,因为裕亲王府不似从前,他没了父亲做靠山,也不能似年轻时任性。

胤禩让他向康熙认错,说是一时鬼迷心窍,现在是迷途知返了。

八阿哥是给主动分析了一番,《心血运动论》说到底李卫捎来的书。哪怕有打赌在前,但细细追究起来,李卫更要承担多一些责任。

‘此子出生民间,混于三教九流之中,难免沾染不良习气。你若是不舍同学受罚,也能在折子上表明态度。以后一起改正就好。’

保泰回想着胤禩的规劝,弦外之音就是把错误根源归结于不懂规矩的李卫。

李卫来自民间,祖上没有官身,这般缺点也解释他怎么胆大妄为到私带不正之书上京。

归因李卫的同时,要是想拉他一把也不是不行,出身的缺点反成了借口转机。以前没学过不知道不能看这般血腥的书,现在求一个改正机会。

八阿哥混淆视听的本事娴熟。

保泰没法说的是李卫不会领情,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改过重来”的机会。

这厮就没认为看解剖书有错,在乱葬岗事发后,被要求写反省书时已经亮明观点。

哪怕没得皇上回应,而第二回再被要求对解剖学发表意见,李卫也是毫无犹豫地坚持最初想法,连折子都交了。

李卫不怕被流言蜚语,也不怕仕途受阻,用他的话来说是反正起点不高,再差就是回江南收租度日。

保泰打心底羡慕这份坚持自我。

如此看来,以往比一比谁更会玩,他是输得不冤。哪怕如今犹豫着要如何向康熙表态,也没想要采纳胤禩的意见。

认可李卫的,不仅有保泰。

北郊庄子,结束了一顿晚宴。

武拂衣把李卫请来坐一坐,也让胤祯一起来了。

既然乱葬岗一事被揭开了,而雍郡王认同解剖实践精神,请李卫过府一叙是顺利成章的事。

这顿饭把弘晖与弘昐也给叫上了,夜探乱葬岗成员基本到齐,就差保泰与五贝勒家的弘昇。

没请保泰,因为与裕亲王府着实算不得亲近。

而弘昇年纪尚幼,不请他来,也是不让他陷入两难之境。

理学院不是桃花源,上书房一样不是。

三个皇孙跑去乱葬岗,事后康熙迟迟没有表态原谅他们,近期三人在上书房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皇子、皇孙与高官子弟一起读书,怎么可能每个同学都融洽相处。

母妃的位份高低,母族的强盛与否,阿玛的爵位官职高低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因素。

别说小孩子不懂,出身皇宫与高门大户之中,真能毫不介意各种差距的亦是少数。或是生性豁达,或是被养成了宽和性子。

这点,武拂衣不等胤禛叮嘱,在乱葬岗一事爆发后的第二天就与孩子们严肃分析过了。

康熙不说停课,孩子们就要继续上课。

或是会遭遇夫子与同学的冷待,更严重的是冷嘲热讽,或更进一步有恶意的肢体冲突。

这时就要拿出孟子的名言,《孟字·告子下》写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弘晖与弘昐都认为读解剖书,搞后续实践调查没有错,只是缺少了事前报备的一环。

那就坚持本心,别因为外界的压力就改口。

在宫里遇上了困难找十三叔或十四叔,要真是大委屈就直接找康熙告状,别怕被罚。反正都是在被罚阶段,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不仅提醒了孩子们,也给府内的福晋与李氏做了思想工作,让她们不要强行干涉弘晖、弘昐。

什么叫做强行干涉?就是不了解解剖术,人云亦云认为那是歪门邪道。

如果她们执意认为孩子学这些是错的,起码要先了解哈维的原文写了点什么。

乌拉那拉氏毫不犹豫地表态不想读解剖书,那些内容着实不符合她礼佛的理念,但不会干涉弘晖的喜好。

对于弘晖,她就一个底线要求,孩子活着就好,别做杀人放火的事。至于是否被皇上看中,反倒在其次。

李氏却是不同,对于弘昐去乱葬岗一事是极其不赞成。

武拂衣早有准备,近些年买了各国书籍藏在北郊庄子,立刻就抽取其一给李氏送去。

李氏想要教育弘昐,就先了解儿子究竟读了什么。刚刚好,是到了让她英文水平进阶的时候,是可以接触专业医学类了。

暗暗给李氏定了一个“小”目标。

什么时候制作出全套满汉英的医学词汇词典,那才算她学有所成了。

李氏万万没想到居然会被加重功课,却也没有办法不认了。

乱葬岗事件后,上书房的第一个休假日。

武拂衣把弘晖、弘昐给带回北郊庄子,那里比城内郡王府更为放松。观察孩子们的状态良好,听着他们聊起宫内事也没有预料之外的差池。

所遭遇的排挤,都在胤禛事前写的「上书房108种小动作」中提到。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胤禛也早把应对建议给附上了。

武拂衣却没有照本宣科讲给孩子们听。建议孩子们不妨试一试自己解决,如有瓶颈困难再来询问。

毕竟每个人的性情都不同,将来的路也不可能完全复制长辈的道路,所以不必照搬长辈的选择。

一顿晚宴后,各自散去。

这一顿饭上,也是有了对乱葬岗一事的表态。

事发十天后,弘晖、弘昐、胤祯与李卫都没有后悔,哪怕康熙没给正面评价,至今还冷着他们也无妨。

“目前情况大致便是如此。”

武拂衣在晚餐后找上胤禛,把实时发展告诉了他。“事发十天了,现在你还认为皇上是有意浑水摸鱼地试探?”

胤禛语气肯定,“是的,我认为汗阿玛就是借机观察朝中众人的倾向性。这才十天而已,你想想他对索额图与明珠,就是耗时十个月也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没说十年,因为康熙已经五十岁了。

不敢说康熙还能有几个十年。不是他不想父亲健康,而是前头的顺治23岁死亡,皇太极也就活了51岁。

这话没必要讲。

胤禛提起另一点,“哪怕汗阿玛不是试探,而是真心认为研究解剖学有错,那也不能向他妥协。有的事认定是对的就要做,不能是墙头草迎风倒。至少,我希望弘晖与弘昐能性情坚毅。”

武拂衣都明白,而持有相同观点。

在某些事上得到康熙的认可固然好,得不到认同也不能妥协,而该是要试图改变他。

不过,这一回应该不必那么麻烦。

也信康熙是在搞试探,赞同胤禛的推论,顺口调侃他。“你倒是没提让十四保持坚毅性格,怕他坚持于创作灵异般狗血故事吗?”

胤禛一改刚才的运筹帷幄,端起茶杯,默默喝茶不说话了。

事发后不久,武拂衣就把所有前因都讲给他听了,包括十四去乱葬岗的真实动机,誓与蒲松龄一较高下。

对此,他只有一句。

让武拂衣看住了胤祯,不开玩笑,这种离谱的真实动机绝不能让康熙知道。

武拂衣眼看胤禛开启回避模式,可不会让他想不说话就不说话。

“禛半仙,你把老三猜得那么准,不如猜一猜别的?我认为皇上肯定知道理学院内有《心血运动论》的半册书,你说皇上会不会通过其他渠道早就读过了?更有甚者,他偷偷摸摸主动编写了一整套更全的解剖书?”

武拂衣先给出自己的判断,“我觉得会。”

胤禛正要说什么,余光瞥见了置物架上的「大吃一鲸」珍珠猪仔。

心念一转,他放下了手中茶杯,语气轻嘲。

“你可真敢想,真以为汗阿玛和你一样兴趣爱好特别?他支持孩子们做什么,不等于本人也要亲力亲为,这些年任谁也没看出汗阿玛有这方面的举动。”

武拂衣有被踩到,“什么叫做我兴趣爱好特别?”

“你能搞出这般造型奇异的礼物,难道还不是爱好特别。”

胤禛毫不遮掩指了指珍珠猪仔,似乎顺理成章地说出赌局。

“要不赌一把。汗阿玛的试探总有期限,之后总能待着机会问他有没有编过解剖书。要是他没有,我赢,你加送一件正常摆件;如果他有编写,就是你赢了。大不了,就是我给你添一件礼品罢了。”

最后这一句,胤禛表示认输送出礼品,他的语气不能更勉强了。

武拂衣应得痛快,“好啊,那就赌一把。”

当结束谈话离开时,她却回头多一眼紧闭的房门。

禛狐狸老谋深算,对于康熙的心思把握精准,真的认为康熙不会主动编写解剖书吗?有没有说反话的可能性?

但可能吗?

说反话,绕了一圈,最终结果也就是能制造一场明知会输的赌局,这有什么意义呢?

武拂衣想到那个可能的答案,眼神一顿。

半晌沉默后,摇了摇头,慢慢悠悠地踏步离开偏院。

一边走,一边仰望夜空。

五月初二,夜深已经看不到月亮。繁星遍天,而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秘密。

屋内。

胤禛独自一人,他打开了床头柜的抽屉,在一摞厚厚公文的最下方抽取出一张纸。

这张纸不是公文,而是设计稿。

画了一匹恣意奔腾的骏马,是一个月前画好的和田玉摆件设计图,近期将适合雕刻的玉料也已经准备好了。

今日赌局,早知必输无疑。结果也就能理所当然地将骏马摆件送给老鬼了。

费尽周折,故作无意,没有理由。

如果非要给一个借口,就是让武拂衣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审美正常的艺术品。

胤禛收好设计图,起身戳了戳珍珠猪仔的鼻子,低声自语。

“设计必输的赌局,不存在其他的动机,只是想找个机会证明骏马摆件能被做得很好看。就这么单纯,你说是不是?”

作者有话要说:  1参考《校以古书——宋代中医学解剖图的立场》,作者·张树剑

————

另,《存真图》原本在战乱中散佚,但是后来郡斋读书志》、《藏府指掌图》、《万安方》等医学典籍,整理复原了它。

——

背景补充:

康熙叫巴多明编写解剖图,一做就是五年。

书成后,康熙对《钦定格体全录》评价:“此乃特异之书,故不可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也。”

这书在康熙朝没有广为推广,终是成了深宫里的秘密藏书。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人在三国,金手指是拼夕夕畅买 穿六零怀了大佬的崽儿 我死后被宿敌们表白了 暗室婚书 我的独立日 硬核系统让我当大佬[七零] 朕当外室那些年 绿茶女配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老公末日来的[七零] 九十年代败家媳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