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岁寒生呼出一口气。
【几百年后,分裂最终是由隋朝结束。隋文帝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至次年(589年)攻陷建康,陈朝灭亡,至此,隋统一。
此时这分久必合虽然在隋这里落下句号,但是这并不是终点。人们在说起隋时往往会跟后面的唐朝一起提起,称作‘隋唐时期’。同先前的‘秦汉时期’有着异曲同工。
因为隋和秦一样——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就连亡国,也是一世亡国。】
……
跟随着后辈的话,众人不约而同地,也想起秦朝来,将一者一对比,顿时露出一个微妙的神色来。
可不是微妙吗!
而本人在的那个时空里,则更是微妙了。
……
秦。
“……”
气氛不知不觉间变得古怪起来。
先前在还敢高声讨论的人,此刻也受环境所迫,不由地闭上了嘴。
压力给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端正神色,立刻学习秦臣们那副宠辱不惊、天塌下来都不关我事的样子,进入状态心无旁骛继续做着自己的事。
嬴政他们君臣相处和谐,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们感叹。
……总之,他们向人家学学,苟上那么一苟。那么他们在咸阳宫的这段日子……应该也能躲过嬴政的暴怒,能全须全尾回去吧?
碍于嬴政他那暴君人设,众人还真有点不确定,但是眼见为实后,仔细琢磨觉得……似乎又并不是没有可能。
“……”
嬴政现在确实很生气,不,更多的是憋屈,烦躁。
从后辈口里,明明已经习惯我大秦成了后世人带着讽刺的对照组对象,但是每次听到,他就是不爽!
特别是汉。
在后辈的历史里,这后面承袭秦制的汉,时不时拉秦出来嘲笑。以那张苍的徒弟贾谊为代表。《过秦论》里
这踩高捧低,嬴政看在对方把秦制用得很好的份上,忍了。汉朝是在他们大秦的基础上发展的,用的官员也多是在秦朝做过事的,就连用的资料也多是大秦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萧何。进咸阳后其他人都被迷昏了眼,只有他直奔秦丞相府,拿到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
前秦官、大秦资料,以及依据《秦律》编写《汉律》的众人里,萧何也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何跟大秦没关系?息息相关!
……当然,要说汉是秦的延续,那还是算了。
……
可这个隋朝是怎么回事?
嬴政对这个隋文帝印象很深,对他们隋朝……一世而亡的印象同样很深。以至于,一听到隋就会想到他们大秦自己。
啧,因此,更不爽是很正常的吧对吧!
“……”
……
汉。
刘彻才刚刚冷静下来不久。
他坐下喝了口水缓缓。
东汉过去了,他们心情也平复得差不多了。
只是希望后辈说到后面的时候,不要拉着他们汉末说了——丢人!已经够丢人的了!无论是西汉末,还是东汉末,都很丢人啊!
庆幸这殿上的没什么旁人,不然……
“隋文帝,可惜了啊。”
当然,隋,一世亡国,肯定是是有问题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刘彻在某些方面上欣赏对方。
当然,主要还是欣赏对方在对突厥上的一些举措。如,他大胆采纳臣子的意见,直接从内部把突厥这个塞外民族分化了东突厥和西突厥,然后再逐一破之,不可不妙。
想法很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困难。
想在汉以后隋之前,那些塞外民族嚣张得很,那“五胡乱华”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刘彻深吸一口气:纵使不是在大汉出现的事。但是后辈也说了。那些塞外民族内迁,是从他们大汉开始的!
那些塞外民族都是慕强的。
强时是一家人,自然相安无事。但当你弱时,这个时候就不是自家人了,你就是人家眼里的大肥肉,他们就要从你身上狠狠撕下块来!
这真是心梗得很。
刘彻摆摆手。
他们现在也是。一时的打败匈奴并不是结束。他们一时的称臣也并不是结束。
……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上位也不甚光彩。
之前曾经提过,他利用外戚身份逼迫外孙退位,建立隋朝。不过……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他上位称帝、改朝换代也确实是一件好事。
除了结束长时间分裂统一这项功绩外,他在政治、经济方面制度都颇有建树。他在位期间修定刑律和制度,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我国。之后的唐在建设发展中也沿用了不少隋制。】
【其中法制上,他在位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
又颁行《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车裂、枭首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
【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徭役,规定五十岁可“免役收庸”,又兴修水利,开凿广通渠(富民渠)。还曾经多次减税,以及着手整顿户籍和赋役,为此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强人口管理。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
其中在户籍上,推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输籍法”: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
收入,加强中央集权。“输籍法”、“大索貌阅”⒁_[]⒁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整顿户籍。】
【军事上改革府兵制,以期兵农合一,对各族采取招安与军事防御并行策略,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另外在军事上,UP主也提过。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最典型的就是突厥一族。北击突厥,打击了游牧帝国的嚣张,同时稳定了东亚局势。为隋朝发展乃至中国后世安稳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杨坚挑拨分化及军事打击下分裂突厥成两部。
不久,东突厥部启民可汗称臣内附,更是上隋文帝尊号“圣人莫缘可汗”。
在隋文帝统治期间,国势强盛,府库充盈,经济繁荣,人丁大增,开创了“开皇之治”。《文献通考》上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
不过隋的一世亡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重点来了!
一个朝代越是强大,那么垮台的时候便越是可怕。
孟子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大家族通常情况下还会传个三四代,才会有倾颓之时。一代就垮,实在是……
谁会不好奇?
【实际上早在他统治后期已经有所端倪,或者说他亲手埋下了祸端。
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建仁寿宫,使杨素监造。平山填谷,以建宫殿,规模很大。因督役严急,丁夫死者以万数。
开皇十五年(595年),仁寿宫修成。文帝到了那里,看到宫殿十分壮丽,大怒道:“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杨素听了,很怕受处分。但独孤后对这所离宫感到很满意,文帝的态度也就变了。第二天召见杨素,赐钱百万,锦绢三千段。】[2]
说到此,岁寒生声音顿了顿:
【有人可能会因此认为,隋文帝杨坚是个恋爱脑,是个妻奴,并将仁寿宫“督役严急,丁夫死者以万数”的责任全部推给独孤后的满意,以此作为她无理取闹的整局。
但是实际上,他的妻子独孤皇后“雅好读书、识达今古”,在隋文帝登基后又参预朝政,对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与杨坚并称“二圣”。开皇年间的政治决策,很难分得清哪些是隋文帝的主意,哪些是独孤皇后的的主意,而她的政治影响力也不仅限于影响隋文帝而已。[3]
在仁寿宫一事上,是独孤后一个人的责任吗?
……通观整体,在其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无论是权臣杨素,帝王杨坚,还是皇后独孤伽罗,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
听众在这样的娓娓诉说里沉默。
静谧无声。
他们知道这还不是结束。
……
果不其然。
【杨坚好猜忌苛察,容易听信谗言。这是他性格上的弱点。
在他晚年的时候,逐渐多疑,更恐怖的是他开始滥杀大臣,其中不乏一些功臣。像虞庆则、史万岁等功臣故旧先后被杀。又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此外,在他手里时法制逐渐遭到破坏,他自己热衷廷杖,“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
用法时也“不复依准科律”,颁布诸如“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之类的苛刻刑法,对治下民众也是颇为苛刻,用法严峻。百姓惶恐。导致社会矛盾加剧。[3]
以上,哪一样不是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当然他儿子杨广上位后,更是离谱,在后世的眼里,杨广甚至是能达到跟胡亥一样的高度。
在这些一世手里,秦因苛政而亡。隋也不遑多让。】
……
观众们对这顿猛如虎的操作,简直是叹为观止。
牛啊。
这隋文帝年老时的变化简直是让人认不出来了。这老了之后哪还有年轻时的贤明模样了呢?
后辈所说隋的一世而亡在此已经有所端倪了。但是倘若继任者掰回这些,继续延续那“开皇之治”,不是没有可能在延续几年的……
啧。
……
秦。
在场的法家人,偏向法家的人,听到隋文帝自己破坏法制的时候就坐不住了。
李斯当场而起,为自己陛下平个不平:“论亡国,论败家,那隋一世是可与胡亥相提并论,可这隋文帝,是万万不能与陛下相比较的!”
“哦?何解?”
李斯声音振振,非常自信,“不论这隋文帝‘开皇之治’取得何种成果,不论他曾经是怎么样的贤明……纵使他使计让东突厥臣服,自己成了众人所赞的‘圣人可汗’——那又如何,这些成果都被他亲手破坏了。
从后辈所说的那些来看,想必‘开皇之治’的成果在他晚年便不剩下什么了。”
嬴政微微点头。
法可以松弛一些,适当放低要求,但是法是不能被破坏。特别是不能被最高统治者的君王自己破坏。
当应当维护法的君王,自己破坏法制的时候。这个时候,法的存在也就没有权威性。如此一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质问法的存在。无需多久,国必乱。
李斯也是这么想的。甚至他想法更多。
“臣认为就是那‘圣人可汗’也不算什么。”
他行了一礼。
众人却吓了一跳。灭突厥,还我边关安宁,如此怎么不算什么?在众人的眼里,这响亮名号虽然有些古怪,但是在那莫大功绩下也不是不能忍。既然对民众有利,如何算不上?
李斯可不是瞎说。他口气虽大,可他也是有理有据。
面对众人不赞同的目光,心中有货,李斯是丝毫不慌。甚至他还有些怀念。这样被众人追着口诛笔伐的模样,像极了他还在大秦官场上耕耘的日子。
就是在突厥上,
在他儿子隋炀帝的时候,那始毕可汗趁隋炀帝巡游北塞之机,亲自率领几十万名骑兵企图袭击炀帝的车驾。突厥军队围雁门郡,隋军上下惊惧恐怖,拆毁民房用作守卫城池的材料,城中有军、民十五万人,粮食仅够供应一十天。雁门郡所属的四十一座城池,突厥军队已经攻破其中的三十九座。
还有乱羽射到隋炀帝面前,炀帝大为恐惧,抱着小儿子哭泣,目尽肿。[4]
而到最后,竟然还是那李世民雁门关献计救驾。”
这一幕在他们这些知情者眼里,那可真是颇为耐人寻味。特别是想到这李世民是未来的唐太宗时,李斯更是不由嗤笑一声。当然不是笑李世民,他笑的是那隋炀帝杨广。
“臣认为,非常可笑。”
“救隋炀帝的那李世民,可就是隋之后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看这隋唐,似乎有些远,但是想象秦汉,带入一下……
就比如说,从匈奴手里救下胡亥的是……汉文帝?
……不行,谁都绷不住了。
这是稍微一想就会炸裂的程度了。
李斯很乐意见到众人破防,甚至他的目的也真是在此——将水搅混。他随即正色:“纵使那杨坚被那些突厥为首的尊为圣人可汗又如何?那群塞外人的话也能信?”真的就那么全信,也是傻白甜一个。这些塞外的人,端的就是一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打输了滑跪是比谁都快,可他们以后卷土重来的次数也没见他们少过。
汉武帝想要对匈奴那么执着,大概只有他们大秦这些曾跟匈奴交过手的大将军懂得。
如果匈奴不麻烦的话,何必要让蒙恬常年守在边境?在后辈的历史上,蒙恬可是在边关一呆就是十年啊!
“……”
在众人不住头脑风暴的时候,李斯在众人惊得快要凝滞的注视中悄然退了回去。
他隐秘地朝上方行了一礼。
嬴政点头。
……
李斯垂眸复盘刚才自己的表现。
没有问题。
——这是他跟陛下商量好的。虽然只是半句交代,但是聪明如李斯,很快明白自己的定位,自己要做什么。而他在朝多年,政治上嗅觉极佳,把我
他追随嬴政多年,对对方甚是了解,他知道对方不会因此而生气。也是基于这等默契和理解,李斯才敢在此时站出来。天幕是大秦的头等机密,但是此时殿里的人并不都是陛下的心腹重臣,还有许多立场不定的诸子百家弟子们。
这已经冒了很大风险了。在这些外来的受邀人里,则不能出现问题。
其他还好,只是有的是不可避免的。就比如,他们是后来人,他们听的直播有限,听到也只是听到了这第三场,远没有经历过前两次直播的他们掌握信息多。
因为有前面两场直播的基础,有的时候,他们可以恍然大悟,但是诸子百家的弟子们却摸不着头脑,只能靠瞎猜。虽然说看他们苦苦思考的样子
,是很爽了。
但万一后辈的话,被对方理解歪了,那他们可就得不偿失了。
为此,他要站出来。
更何况,在大秦臣子的这一方,在场众人里,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做这事的了。
……
【而隋文帝在选拔人才上,也有所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废除九品中正制。
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
隋朝时,开皇七年(公元前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
公元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
不过隋朝皇帝都有嫉贤妒才的毛病。
隋文帝下诏废除京师和地方州县的学校。
隋炀帝没有曹操、曹丕那种爱才容贤的雅量。著名的诗人薛道衡作《昔昔盐》一诗,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广为当时人传诵。隋炀帝嫉妒万分,竟横加罪名将薛道衡杀死,临刑时对他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嫉贤妒能到如此地步,因此隋代选举中没有出过什么人才,也就不奇怪了。】[5]
……
最恨杀死人才了!
嬴政恨。
刘彻恨。
李世民也恨。
不仅爱惜人才的帝王恨,其他观众们把自己带入被人横加罪名杀死的薛道衡,同样也恨!
有一种痛,叫做感同身受。
相隔不同时空,观众们却就此达成共识:如果是这幅样子,这隋,呸,他亡得不冤!
……
【咳咳。】
【好了,该好好说唐了。】
【前面介绍的隋,主要还是背景,以及介绍隋某些方面的开创性,以及它在历史长河里无法忽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说唐。】
岁寒生深呼一口气,难免有些紧张:【这可是大唐啊。】
……
后辈话语里的骄傲简直快溢出来了。
他们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看,就连千年后的后人都承认了!
李世民扭头,与妻子不由相视一笑,一人又莞尔座下看着众人举杯相敬,酒液散发的香气诱惑又迷人。
谁能不心动?
“殿下,您也来一杯?”臣子倾情相邀。
“好!”李世民大笑着答应。
如何能不开心?
【唐代法律史就是法制史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其研究状况也是法制史学发展的重要指标。】
【唐代的法律思想比较综合。
《唐律疏议》更是被作为传统法典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评价为“出入得古今之平”,这是极为允当的。到现在我们还承认这个评价。
学者们认为:唐律被视为我国传统儒家化的典范和象征。
虽然其中多是围绕礼与法而来。
这种礼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或称为“礼教”,或称其为“名教”,是承袭传统,这是构成了秦汉以后历代帝制王朝的官方正统。
发展到如今,此时这种“礼”与孔子所倡导的礼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别。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因固有法律的残苛而迁怒于儒家,乃至造成认识上的偏差。】[6]!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